互惠生分享|溯其源头向下深入,互惠生眼中的德国印象

2019/11/29 20:12:00 来源 | 乐之惠互惠生申办中心 返回列表

导读

什么是德国的印象?一个长期居住在国内或者以传统的惯性思维方式的朋友,是不会给出一个精准的答案的。若要决意前往德国,我建议不要用一个搬家或者迁徙的态度居住在德国——入住德国家庭,向下深入,把已有的观念暂时封存一旁,重新去思量如何建成一个与德国人沟通的方式。

什么是德国的印象?

一个长期居住在国内或者以传统的惯性思维方式的朋友,是不会给出一个精准的答案的。

若要决意前往德国,我建议不要用一个搬家或者迁徙的态度居住在德国——入住德国家庭,向下深入,把已有的观念暂时封存一旁,重新去思量如何建成一个与德国人沟通的方式。

看上去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,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容易。把自己也当成互惠家庭里那些小孩子,从孩子与德国家长的沟通中学习如何待人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非只言片语可以叙述完整,但来到德国,溯其源头有益于更深了解所在家庭、环境。

中国家庭好像从古至今都有一种占有和依附的所属关系,古时某府老爷定规矩,立家法。就算未来某一天子女独立成家后也摆脱不了家族的控制,极少数为了爱情事业不顾家庭的都拿来如歌如颂。现代人身上或许简单些,我经常听到诸如此类的话,我是你的长辈(爸爸妈妈),你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我给你的,我小时候栽培你你以后一定要报答我,或是日后成才不许你忘记我们之类的话……孩子成长的路上很多尝试,探求都被“老人言”拦住了去路。这个家族层次观念始终是一代压着一代,像是逃不掉的梦魇。

然而德国家庭却有别的方式,他们首先无论年龄的去尊重你,先把你当成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,然后再与你相处。比如说德国人有了孩子,他们会想,这个孩子接纳了我,我便有了家我要去,珍惜你这个人。中国人就比较简单,我生了你,你吃我的喝我的,你便是我的。

德国人喜欢就事论事,遇到一些想法不一致的事情当场吵,声音极其有穿透性,声嘶力竭又狂怒之极。但吵不过五分钟,事情解决了,他们又可以正常的生活。一个7岁的女孩子可以和自己爸爸妈妈探讨事情的时候是势均力敌的,这样的强弱关系很难在国内找到。

德国父母自然有自己的社会经验,也教给孩子一些知识,但是这个孩子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也一定会鼓励孩子做。今年万圣节,孩子要出去要糖吃然后又要参加派对,这就需要一个衣服设计。孩子母亲是装设计师研究生,但她全程没有干涉一句话。这个孩子做了什么呢,和继父商谈自己需要一个白衬衫,然后会在上面涂鸦,也明确表示这是一次性的衣服,过了这个节日没有人能穿,继父和她商谈一阵就给了她。女孩用剪子把衣服剪了很多洞,并且用红染料模拟血的样子涂在洞口上,其实女孩不会涂,完全靠想象的样子去做。母亲在一旁看着观看全过程,做好了之后给她拍照。母亲完全有能力给她设计一个样式,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一个“鬼”的样子,可是她只是看着。

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有很多敏感词,继父,索要,设计/毁坏,浪费只是为了一时兴起……一件在我看来很麻烦的事,却在一个普通德国的家庭里的普通女孩手中轻松解决。这并不是说这个女孩多么有手段,而是整个环境促使有这样的情形。不因外物而影响我对你的关切,我们心理上的距离中间没有任何阻拦。正是这样的德国人,他们会消除家庭上有原生与重组之分,前夫可以深夜到访前妻和孩子,并且还能与妻子现任丈夫一起聊天喝咖啡。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眼前人,你的过去是你的,你的现在也是你的,我们只是非常有缘分的在一起生活了,我拥有你们便拥有家庭。

德国人非常有生活乐趣,一些简单的设施便可以绘制成一个悠闲的娱乐场所,只是因为天气晴朗便要去海边走走,只是因为是个节日,便在一起做游戏。不是刻意为了仪式感去做,这些情趣发生的很自然又很让人舒服,每天如此。

德国是可以把万物归类的国家,从小就养成垃圾要分类处理的习惯,各个家庭门前都有不同类的垃圾桶,一周的某一天有人开车收取。各个商场、超市、银行……都有不同的垃圾桶。餐具里的叉子刀子勺子,小叉子小刀子小勺子、还有其他功能性的餐具都有自己的小区域,餐盘还分很多样子,个人鞋子,衣架,吃饭的看电视的位置都是固定的。整齐的样子从来都是为了自己内心秩序的安宁,在这些随处可看到的整齐中让我有一种传承的感觉,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柜子,篮子都在讲述他们的故事,随便看到一个抽屉都能想起因为这个抽屉发生过的什么事。或是糗,或是有趣,或是乌龙……这些规矩帮我整理了记忆与心情,人也会像这些柜子一样归类好情绪,逐渐的安宁下来。

上一篇:互惠生分享|非洲工作后,我毅然选择了到法国做互惠生

下一篇:互惠生分享|波士顿丰收十一月,寒风中颇多感恩

分享到: